管退炮和架退炮的区别、原理以及发展?

发布时间:2022-06-12

早期的火炮没有反后坐装置,身管和炮架刚性连接,通过身管两侧对称耳轴俯仰炮架。

火炮射击时,火炮的后坐力直接传递到炮架上,通过大架子和锄头传递到地面。然而,由于扭矩的关系,火炮轮在射击时会跳起并向后撤退。在进行第二次射击之前,需要将火炮推回原位并重新瞄准。显然,这种刚性炮架不能满足火炮力量不断增长的需要。

一些大型舰炮、要塞炮和海岸炮使用滑轨。例如,这种100吨阿姆斯特朗海岸炮安装在斜坡滑轨上。每次发射时,炮架都会在倾斜的滑轨上向后滑动,然后在重力的影响下向前滑动和复位。火炮底座下的钢轮和轨道用于调整火炮射向。这些炮体与炮架刚性连接。吸收后坐能量的炮架后退称为后退。 4年甲午战争期间,北洋水师的克虏伯、阿姆斯特朗舰炮岸炮属于架退炮。

196磅海军速射炮在世纪末有早期缓冲装置

在 0年前后,一些中小型海军火炮开始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炮架。缓冲质量是液压和弹簧,这是现代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原型。这些火炮的缓冲装置后坐行程短,吸收的后坐力只占很小的一部分。大部分后坐能量仍然通过船体传递到海水中。然而,有了缓冲装置,火炮射击后可以自动弹回原位。此外,使用金属药筒固定装置,战斗射速远快于旧货架,因此被称为速射炮。当时,在海**,小口径速射炮主要用于反鱼雷艇,而4.7一度成为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主力火炮。 在四年的大东沟海战中,北洋水师主力舰艇上的大部分火炮都是老式的退炮,日本联合舰队本联合舰队装备4.7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压制,损失惨重。

这种带缓冲装置的炮架在射击时移动,炮管在炮架上前后滑动以消耗后坐力的火炮称为管炮。

早期管式退射炮缓冲装置吸收冲装置吸收能量有限,问题不大,因为缓冲装置消耗的后坐力可以通过炮架和船体传递给海水,但作为陆军炮,缓冲装置吸收的后坐能量仍然太少或不够,直到 法国施耐德7年M 7野战炮服役,真正有反后坐装置的陆战炮正式出现。

施耐德M 7野战炮

施耐德M 7野战炮的身管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连接在炮架上,而是托在一起U在摇架上,再和这个U形摇架构成火炮的俯仰部分,上下俯仰。U形状摇架不是固定连接,而是通过弹性反后坐装置连接。射击时,炮管可以在摇架上向后坐,反后坐装置吸收能量,然后将炮管弹回原来的位置。当你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火炮射击时,炮管从施耐德回来M 7野炮开始。

管退炮出现成熟后,旧式笨重的架退炮再也没有使用过,很快就被彻底淘汰了。